一、依托临港新片区优势资源提升海洋城市建设水平
民建会员,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(主持工作)殷骏;浦东新区政协副主席,民盟市委副主委,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;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张峰;市政协委员,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,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守业等反映,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,是落实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,从国际上看,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多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。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具有区位、产业、人才等优势,尤其是临港新片区正努力朝着海洋高新科技集聚区、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区方向发展。但对标伦敦、纽约、东京、新加坡,上海要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,还面临中长期规划缺乏、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不足、涉海氛围和文化宣传薄弱等问题。
建议:一是明确海洋城市建设规划,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能级。明确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时间表、路线图,以临港新片区为载体,统筹浦东、崇明、奉贤、金山等区海洋相关产业、科技、人才、旅游、文化等资源优势,形成协同合力。依托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、外高桥临港海洋工程等平台,加快产业集聚,完善产业链布局,提升海洋高新重装备产业水平;依托临港新片区生命科技产业园,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,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“海洋硅谷”;用好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政策,发挥滴水湖金融湾跨境金融总部集聚、金融业务创新等功能优势,成立世界海洋开发银行、国际海洋投资基金等,强化金融支撑海洋相关产业发展。二是加快上海深海馆立项建设,打造海洋文化宣传高地。2022年著名海洋学家汪品先联合多位院士专家提出深海馆立项,与位于临港的天文馆一起构筑“九天揽月”“五洋捉鳖”交相辉映的科学文化高地。目前国内外众多城市都拥有水族馆、航海馆,但至今还没有一座大型的以深海为主题,展现深海高科技、新成果、新发现的现代化博物馆。建议以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为契机,加快上海深海馆的立项建设步伐,可以选址临港或奉贤,形成与中国航海博物馆、海昌海洋公园呼应的海洋类立体综合展示场馆,使公众对海洋文化和深海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,激励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海洋探索精神。深海馆建设运营可探索多方资本共建共营共享模式,在展陈方面可融入元宇宙、人工智能等全新科技手段。
二、注重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
市政协委员,九三学社市委原专职副主委吴健生;九三学社社员,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马玉欣;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建伟等反映,近年来,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快速发展,但随之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亟需引起关注。位于上海近海的长江口和杭州湾是我国主要的劣四类水质海域,2021年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仍高达1.6万平方千米,显著高于渤海、黄海和南海的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,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。海洋环境恶化若不及时干预,海洋生态系统将进入不可修复的崩溃状态。上海应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,通过海洋产业结构调整、海洋科技创新等积极调控手段,缓和海洋环境恶化趋势。
建议:一是严控海洋养殖业、海洋化工业等产业污水排放。严格控制产生无机氮、活性磷酸盐营养物质,以及耗氧有机污染物的海洋产业污水排放,遏制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富营养化水平,提升海洋生态健康状况;通过系统升级改造,提升直接排海的污水处理技术,对排海污染水的氮磷水平、耗氧有机物水平进行连续监控。二是加快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。重视海洋产业结构带来的门槛效应,弱化传统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,向资源节约型和保护海洋环境的产业结构方式转变,支持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的海洋服务业发展,大力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依托的海洋生物、医药、新能源等新兴海洋产业,合理规划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导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水捕捞业。三是加强海水淡化能力建设。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海水淡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,一系列新技术陆续取得原创性成果,海水淡化已得到大规模利用。全球海水淡化产能到2020年已达到1亿吨/日,海水淡化造水成本降到不足1美元/吨,160多个国家的约3亿人长期饮用海水淡化水。当前上海青草沙水域在个别时段会遭受水体富营养化威胁,尤其在长江流域遭受灾害天气影响时,长江口海水倒灌,咸潮期的原水供应受到严重挑战。建议上海开展海水淡化项目可行性和经济性论证,组织科技攻关,重点突破反渗透膜组件、高压泵、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核心装备和技术难题,开展可再生能源耦合淡化、纳滤及新型分离膜、核电海水循环冷却等技术研究,进一步提升海水淡化能力。
三、前瞻布局海洋声音环境研究
九三学社社员,上海海洋大学讲师张旭光反映,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需求不断增加,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日益频繁,产生的人为噪声对海洋生物造成负面影响。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水下噪声是一种新的海洋污染,不少机构、组织已开展关于海洋中水下噪声的相关研究。与此同时,由于声音通讯是军方水下通讯的主要途径,水下噪声研究与潜艇声隐身密切相关,因此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在鱼类听觉、水下声音传播等领域的研究进行限制,包括水听器设备禁售、水声软件禁用等。目前,我国只有极少数高校、院所坚持水下噪声研究方向。在国外设备禁售限制背景下,只能依靠国内水声相关研究所进行专业设备定制,必然产生高额费用,也阻碍了相关研究的普及。
建议:上海前瞻布局海洋水下噪声研究方向,开启“海洋声音环境监测10年行动”计划,资助有条件的高校或研究单位建立水下噪声研究实验室,启动一批重大研究项目,用10年时间培育一批在海洋动物感知、仿生应用,水下声音通讯等前沿领域的实验室或团队。在涉海、涉水高校开设水下噪声相关专业和课程,培养专业人才,并优先考虑进入本地相关企业。同时,与国际上水下噪声研究团队建立联接,有助于我国在水下声音领域保持跟跑状态,缩小与国际差距,早日突破国外封锁限制。
(浦东新区政协、九三学社市委等供稿)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hszx.gov.cn/shzx/sqmy/content/4700f3b1-553b-4ce7-a633-ad123ae1fa5c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凯发一触即发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凯发一触即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最新加入
武明辉:做好村里&...
2024-09-08漾濞:阿尼么村的“蝶...
2024-09-08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...
2024-09-08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:...
2024-09-08呼和浩特市玉泉区:强...
2024-09-08江永县:以产才融合推...
2024-09-08临湘市:电商助力乡村...
2024-09-08官宣:异地患者到西南...
2024-09-08潜山市:“三管齐下”...
2024-09-08
热门资讯
致河北省监察委员会刘...
2023-11-21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...
2023-12-15致宁德市委梁伟新书记...
2023-11-21致河北省人民政府王正...
2023-11-21李克强同欧洲理事会主...
2022-04-02致辽宁省信访局姚世明...
2023-12-08四川省法官遴选工作办...
2022-08-19省法院研究室联合法教...
2022-07-01山东省2023年土壤...
2023-03-25关于5月22日至5月...
2022-05-21